浦東人工智能代表企業——傅利葉自主研發的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GR-1已經有100余臺走入了真實場景中;在以地標性建筑張江科學之門為核心的“模力社區”里,作為浦東啟用的首個垂直大模型生態集聚區,則專注于構建算力、語料等功能支撐平臺,已吸引多家企業入駐,成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應用的新高地。
浦東新區作為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已顯示出人工智能加速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特別在張江科學城內,不僅擁有國內最為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而且是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產業的區域之一。目前,張江科學城已經初步構建了人工智能全產業鏈。
人形機器人產業“跑”起來
在上汽通用汽車金橋豪華車工廠和奧特能超級工廠里,GR-1已進入產線“實習”,完成帶電高壓零部件安裝、高精度操作等工作測試;在中國建設銀行上海浦東分行內,GR-1承擔起“大堂經理”的角色,開展大堂業務咨詢、金融業務視頻講解等面向客戶的場景訓練。
2015年,從小懷揣機器人夢想的顧捷在浦東張江成立傅利葉;一年后,首款上肢康復機器人Fourier M2面世;2017年3月,再次推出了國內首款具備觸覺功能的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Fourier X1。2019年,傅利葉內部組建團隊,開始研發人形機器人;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傅利葉發布首款GR-1通用人形機器人。國產自主研發人形機器人終于“走”到了世人面前。
短短一年間,傅利葉迄今已交付超過100臺GR-1。“100臺的數字,對于人形機器人行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里程碑。這意味著我們不單單把機器人停留在實驗室,我們有膽量放到真實場景中,接受用戶和場景的錘煉。只有在上百臺交付之后,才可能到上千臺再到上萬臺,才可能實現機器人在我們身邊的宏大愿景。”顧捷說。
如何讓人形機器人產業“跑”起來?至少需要突破一點:進入真實場景中進行訓練,讓人形機器人的認知能力獲得突破式的提升,真實需求產生真正量產。
100余臺的交付,讓傅利葉有真實場景下的數據去精心打磨產品,最終在9月推出了升級版的GR-2,未來還將有系列GRx機器人推出。“十年前做人形機器人產業非常寂寞,現在有上百家企業開始做人形機器人,百花齊放的場景讓我們感到非常興奮,我相信未來人形機器人會像新能源汽車一樣擁有廣闊前景。”顧捷說。
浦東以張江機器人谷作為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之一,在機器人產業生態營造上,注重匯集產業鏈關鍵環節要素。園區已經集聚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形成引領帶動作用,搭建abb機器人賦能中心、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放創新中心、機器人國評中心浦東分中心、機器人進出口查驗平臺等一批功能平臺賦能企業發展。
“張江人形機器人產業生態已經搭建起來,還有芯片、大模型的產業集聚,希望未來全球頂級人才能加盟到浦東、張江的人形機器人產業中,傅利葉也會成為其中生態的營造者。傅利葉的定位就是為AI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本體平臺、硬件平臺,人形機器人要Made for AI。”顧捷說。
加速人工智能產業關鍵技術的突破
當前,人形機器人正全力“加速跑”。國內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機器人產業迎來了人工智能大發展帶來的機遇,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浪潮同樣也在加速襲來。
正式啟用的浦東首個垂直大模型生態集聚區——“模力社區”內,一批批企業正忙著搬入,不少入駐的企業已經忙碌起來,希望借助浦東、張江在算力等方面的優勢,沖刺一把人工智能最前沿技術,將產品加速更新迭代。如從上海科技大學孵化出來的影眸科技正提速核心產品“數字人”的生成速度。
在“模力社區”內,張江集團聯合“硅基流動”公司共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算法調用平臺”,一站式AI全流程開發工具將力促更多大模型的應用產生。
憑借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等疊加優勢,在數據跨境流動和服務開放等方面先行先試,在張江科學城內,數據助力張江科學城在人工智能產業的關鍵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
離“模力社區”五公里處,上海數據交易所落地張江三年來,“樞紐”優勢日漸顯現,2023年數據產品交易額超11億元,2024年截至5月底,數據產品交易額已超10億元。今年6月,在全國率先啟動數據資產交易市場,加速了AI時代數據價值挖掘潛能。
作為張江科學城的網紅AI島,張江人工智能島聚集了眾多國內外人工智能的頭部企業。記者了解到,張江人工智能島二期的建設正在提速,預計將于2026年完成竣工備案。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張江人工智能島的聚集度和顯示度,并將拓展出更多應用場景,打開人工智能產業賽道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