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喜歡“衰退”這樣的字眼,但我們既不回避數據、也沒必要粉飾太平。從IDC最新發布的市場研究來看,以太網交換機市場已經連續衰退兩個季度,目前第三個季度的情況也不樂觀。而考慮到AI基礎設施對于后端網絡的巨大需求,這波頹勢似乎令人難以理解。
盡管帶寬需求激增,但以太網支出仍然遭遇衰退
但我們還是找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自2022年底生成式AI革命爆發以來,服務器支出也存在類似的態勢。一旦企業發現自己必須投資購置或者租用搭載GPU加速器的設備,往往會選擇擴展現有服務器機群,被用于投資新設備的支出則自然隨之下降。英特爾正在加大對其“Sapphire Rapids”至強SP的投入,AMD在其“Genoa”Epyc 9004處理器上也采取了同樣的做法。其間受傷最重的無疑是各家ODM和OEM合作伙伴——在經歷了全球各地企業因新冠疫情肆虐而選擇的開支壓縮浪潮之后,他們原本指望借這波技術迭代消化已經過剩的服務器產能。
盡管帶寬需求激增,但以太網支出仍然遭遇衰退
話雖如此,隨著AI受眾迫切從高性能計算(HPC)模擬系統中常用的InfiniBand網絡轉向以太網,我們預計高帶寬、低延遲的以太網交換機及相關DPU支出將呈現出階梯式增長,旨在控制擁塞并為AI工作負載提供自適應路由支持。因此,目前這波頹勢只是以太網業務復蘇之前的暫時性放緩。
很難講數據中心之外的園區和邊緣網絡處于何種狀態。根據IDC公布的數據,這部分網絡業務在2024年第二季度遭遇大幅下滑。但如果計算一下IDC聲明中的所有細節,并跟蹤過去幾年間各個季度的銷售數字,就能大致拼湊出數據中心內部與外部的市場整體趨勢。
順帶一提,我們本該在2024年第一季度就做出本輪統計,但IDC并未就截至今年3月的全球以太網交換機與路由器市場發表聲明。IDC通常會在6月發布當年第一季度數據。不過好消息是,IDC在第二季度報告中給出了充分且連續的統計數據,供我們填補信息空白。結果非常有趣,也希望分析結果能為大家勾勒出一幅較為清晰的未來圖景。
IDC表示,全球企業在今年6月當季度的數據中心、園區及邊緣以太網交換設備上共花費了102億美元,較2024年第一季度環比增長15.4%,但同比下降14.1%。以太網路由器支出下降30.6%,至32億美元。
我們關心的數據中心業務市場表現相對較好,但與過去幾年的歷史水平相比,增長仍然不算強勁。
盡管帶寬需求激增,但以太網支出仍然遭遇衰退
根據我們對過往趨勢及IDC歷史數據的計算,今年第一季度數據中心在以太網交換設備上共花費52.6億美元,同比增長7.6%,環比增長15.8%。但大家先別急著興奮,從2021年第一季度到2023年第二季度,數據中心以太網交換設備的平均增長率為17.1%,而這似乎才是一直以來的“常態”。2023年第三季度增長率僅為7.2%,而2023年第四季度更是掉到4.4%。2024年第一季度略有回暖,增幅為4.6%。雖然不能說是衰退,但業務增長確實正在放緩。(我們所說的衰退指連續兩個季度增幅下降,有時經濟學家和政客會將其描述為「負增長」,但這完全就是春秋筆法、不值一駁。)因此就如文章開頭提到,我們將通過一連串分析探究增長放緩背后的驅動因素。
如果大家關注以太網交換機市場中園區和邊緣應用這部分,就能非常明確地觀察到衰退的跡象。在正常情況下,園區和邊緣市場的平均增長率為20.2%,但在2023年第四季度,IDC公布的數據(需要核算后得出)顯示,非數據中心以太網交換機收入下降1.6%來到60.8億美元。在2024年第一季度,這部分業務進一步下降24.2%來到43億美元,2024年第二季度則下降28.9%至49.5億美元(這個數字是我們估算得來,且相當于環比增長了15%)。
總的來說,目前以太網交換機市場正在衰退。這可能是企業出于削減支出以騰出資金支撐AI業務的考慮,也可能與此無關。根據直覺判斷,我們認為重新分配資源以加強AI投資至少在以太網業務縮水中發揮了部分作用,此外還存在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等驅動因素?,F實情況非常復雜,我們只能簡單做出歸納。
根據IDC公布的數據,第二季度200 Gb/秒和400 Gb/秒以太網交換機的支出增長了一倍有余,環比增幅為35.7%。我們估算第一季度銷售額為17.1億美元,第二季度則為23.2億美元。100 Gb/秒以太網設備的支出下降1.7%來到28.3億美元,但較第一季度的25億美元環比增長了13%。在以太網產品線的低端側,1 Gb/秒以太網交換機的支出下降了35.7%,來到26.1億美元。
IDC沒有公布具體端口數量或者增長率,而且自2022年年中以來就停止統計這項指標,因此我們無法進行顆粒度更細的分析。但我們對這些市場中的其余部分收入進行了大膽推測,并嘗試對企業在升級網絡時不斷下降的每比特成本進行了建模。根據我們對IDC數據空白的嘗試性填充,最終得出下圖所示現實市場中每比特成本的推測性結論:
盡管帶寬需求激增,但以太網支出仍然遭遇衰退
結果確實令人意外,因此值得專門聊一聊。概括來講,200 Gb/秒和400 Gb/秒以太網交換機(幾乎專供數據中心使用)的每比特成本一直呈下降趨勢,從2021年初的每Gb/秒容量約3美元下降至2024年初的每Gb/秒約1美元。100 Gb/秒速度的以太網交換機在最初亮相時的價格約為每Gb/秒30美元,而后迅速降至每Gb/秒10美元,最終在2017年降至每Gb/秒5美元。而200 Gb/秒和400 Gb/秒設備首次推出時,其價格約為每Gb/秒2.50美元。據我們所知,目前其成本基本穩定在每Gb/秒1.90美元左右。
如上圖所示,園區和邊緣以太網設備中常用的1 Gb/秒、10 Gb/秒以及25 Gb/秒的陳舊交換機,其每比特成本相對會高很多很多。
以下圖表整理出了按帶寬銷售的交換機總容量及其每比特相對成本。這些數字中有很多源自我們的猜測,特別是端口數一欄,但我們已經是盡力而為:
盡管帶寬需求激增,但以太網支出仍然遭遇衰退
希望IDC能夠像之前2021年和2022年時那樣公布具體數字。我們更愿意花時間分析數據,而不是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填補空白上面。
下圖為IDC整理的最近五個季度,全球前四大以太網交換機供應商加上ODM的整體銷售情況:
盡管帶寬需求激增,但以太網支出仍然遭遇衰退
最近三個季度的以太網收入衰退已經非常明顯,比例之大令人觸目驚心。
我們則據此整理出一份折線圖,嘗試將四大供應商與其他廠商視為一個整體。在后續收集到足夠數據時,我們還將從中提取ODM廠商的部分并單獨報告。下面來看思科公司去年的業務走勢:
盡管帶寬需求激增,但以太網支出仍然遭遇衰退
我們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么,但從結果來看基本是停滯不動。思科方面一直在非常積極地保護其園區網絡的特許經營權,并試圖挫敗競爭對手Arista Networks對其市場份額的蠶食,而后者則一直努力將業務從數據中心擴展至園區領域。
ODM廠商正在大力支持“其他”類別下的公司,至于H3C新華三(HPE在中國的前合作伙伴)等其他供應商也表現不錯。
2024年第二季度,思科在以太網交換機市場的份額略高于三分之一,銷售額為35.5億美元,但降幅高達36.6%。Arist是市場上第二大供應商,銷售額為13.8億美元,增幅達到12.4%,其中12.4%億美元來自數據中心部門,增幅為15.9%。(我們猜測思科的數據中心以太網交換機銷售額約在11億美元左右,但這只是估算值。)HPE今年第二季度的以太網交換機銷售額為6.33億美元,同比下降25.2%,環比下降40.1%。HPE的數據中心交換機業務更是微不足道,銷售額僅為8700萬美元。作為中國自己的“思科”,華為的銷售額為12.3億美元,增幅雖然僅為15.5%,但較第一季度已經增長了一倍有余。另一家大型中國供應商新華三的銷售額為4.59億美元,下降3.7%。
根據IDC的數據,IDM供應商向數據中心市場售出了超過10億美元的設備,但目前并不清楚他們在園區和邊緣設備(如果有的話)領域占比多少。ODM廠商在第二季度內占數據中心以太網交換機總收入的19.1%,且相應份額正隨著時間推移而緩慢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