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基層動植物疫病蟲害監測預警網絡。
春耕時節,記者在益陽市赫山區、桃江縣等地看到,植保裝備正在“鳥槍換炮”,各地試驗示范“天眼”監測、性誘劑“靶向”治蟲、無人機“處方”作業等智能技術,編織“天羅地網”,讓水稻害蟲無處可逃。
場景一
“千里眼”監測,遠程診斷蟲情動態
細雨綿綿,洞庭湖區春耕大忙。
在益陽市赫山區筆架鄉中塘村,一套蟲情智能自動采集系統矗立田間,包括自動蟲情測報燈、高清攝像頭、小氣候信息采集系統三部分。
“這是省財政支持的項目。”當地植保技術員李鍇員告訴記者,這套系統利用害蟲趨光性特點,夜晚誘集昆蟲入籠,遠紅外加熱殺蟲并自動烘干蟲體。
一般情況下,設備可以自動拍照、自動上傳、自動識別,技術人員在手機上對昆蟲的發生、發展進行觀測和分析,及時預報害蟲的發生期。
赫山區地處南洞庭腹地,水稻年種植面積過100萬畝,其中早稻40多萬畝。受二化螟及遷飛性害蟲的影響,“蟲口奪糧”壓力大。
“如今有了蟲情智能自動采集系統,病蟲害防控可以遠程‘診斷’。”李鍇員一邊查看高清攝像頭一邊介紹,系統實時監控病蟲害發生狀態,對水稻主要害蟲進行AI智能識別,準確率逾80%;同時結合采集的氣象因子,運用配套軟件,形成預測病蟲發生趨勢模型圖,讓人一目了然。
植保人員通過手機對蟲情動態實時遠程監測,等于有了“千里眼”和“聽診器”。赫山區植保植檢站站長隆志方坐在辦公室,點開病蟲害監測管理系統,手機上清晰呈現監控記錄,植保人員不用來回跑,蟲情動態盡在掌握。
場景二
“性誘”測防,精確瞄準靶標害蟲
二化螟是威脅湖南水稻生產的主要害蟲。多年來,防控水稻二化螟,植保技術人員想盡辦法,采用頻振式殺蟲燈、風吸式殺蟲燈等物理殺蟲技術,雖然消滅了二化螟等害蟲,但益蟲也被無差別消滅。
在桃江縣石牛江鎮萬畝水稻示范片,田間安裝了害蟲性誘智能測報系統。縣植保植檢站站長、農技推廣研究員丁朝輝說,這套系統針對靶標害蟲,選擇不同的性誘劑,做到一種誘劑精準測防一種害蟲。
“系統主要利用性信息素,吸引二化螟雄蟲。”縣植保植檢站副站長莫長安用鑰匙打開一個懸掛的鐵皮箱,取出昆蟲誘捕器,指著中間呈紅色的塑料管介紹,這就是“誘芯”,緩慢釋放雌性二化螟成蟲的性信息素,雄蟲沿著性信息素氣味前來,暈頭轉向就掉入了“愛情陷阱”。
鐵皮箱上邊還安裝了天線,接入5G信號,連接到手機上。二化螟雄蟲跌落“陷阱”,擋板自動記數,感應器傳導,整套系統做到了集定向誘集、分類統計、實時報傳、遠程監測于一體,實現二化螟預警自動化、智能化。
據田間調查,今年桃江二化螟越冬基數畝均蟲量逾1.1萬頭,二化螟總體呈大發生態勢。
打好“蟲口奪糧”攻堅戰,桃江縣植保植檢站辦點示范,大面積采用“性誘”技術,縣政府支持采購性誘捕器1萬套,誘殺靶標害蟲二化螟。丁朝輝說,用好害蟲性誘技術,可以精準預報、精準防控,實現病蟲害損失率不超過5%。
場景三
開出“處方”,查打一體精準作業
3月中旬,油菜花開時節。在桃江縣石牛江鎮九家塅村,劉永操作植保無人機正在打藥。
遠遠望去,這架無人機體積龐大。無人機作業的氣流,吹得油菜花一陣搖曳,藥水變成霧滴均勻噴灑,2分鐘就完成了5畝油菜打藥。自動返回換水,無人機穩穩降落在機耕道上。
據介紹,這款“極飛”四旋翼無人機負載達50公斤,是目前農業領域負載最大的無人機。
油菜播種密度高,用無人機打藥高效便捷。劉永說,自己操作的這架無人機可在噴藥前“開處方”,做到查打一體精準防治。
無人機還能“開處方”?見記者將信將疑,他邊示范邊講解,這架無人機配備多光譜攝像頭、導航、自動避障等系統,可自主飛行拍攝、監測農作物健康狀況。經過農田影像分析后,自動生成施藥方案,這就是“開處方”。
如果有病蟲害,田里的作物表現不同。無人機通過對比正常圖景,判斷打藥的多少,實現“查打一體化”。
這款無人機可打藥,也可用于智能化施肥。在手機上下載APP,點擊處方圖作業,輸入面積、施肥總量等數據,后臺操作執行命令,20秒可施完一袋肥。
如果在水稻生長期施肥,無人機多光譜攝像頭抓拍水稻葉片的顏色,比色卡判斷禾苗是否缺肥、缺多少,做到施肥更精準。
劉永介紹,目前能夠實施“處方作業”的無人機還太少。隨著這種機具增多,精量施肥、精準打藥得到推廣,有利于實現化肥農藥雙減量的目標。
一看就懂,一用就靈
“植保飛機治蟲、施肥,太符合我們的需求了”“處方圖作業,看莊稼打藥,比‘老把式’還精準”“性誘靶向治害蟲,我們非常喜歡”……日前,在益陽舉行的智慧農機現場演示會上,許多種糧大戶對植保新機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這些新機具如此受歡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機和農藝融合。在水稻生產中,植保是令一家一戶最頭疼的事。天有不測風云,田間蟲情難辨,遷飛性害蟲飄忽不定。如果肉眼可見莊稼遭受病蟲害,意味著損失已經造成。
人們常說,有收無收看天氣,多收少收看植保。病蟲害防治是個“技術活”,尤其需要掌握“火候”:精準測報、靶向治蟲要求一刻不差,只有把藥打在關鍵節點上,才能實現“蟲口奪糧”。
一直以來,植保技術員擔當“莊稼衛士”,長期奔波在田間,熟悉各種害蟲的習性,積累了病蟲害防治的大量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的開發利用,“嫁接”北斗導航、物聯網、5G通信、無人駕駛等新技術,植保新機具讓農民“一看就懂,一用就靈”,抓住最佳時機,有效防控病蟲害,奪得豐產增收。